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勇敢的面對憂鬱的情緒吧!

勇敢的面對憂鬱的情緒吧!

你是否有時感到莫名的沮喪、沒有食慾,又或是對平時喜愛的事物突然失去了興趣?如果有,那你可能需要多多注意自己的心理狀態,可能憂鬱症偷偷的纏上你了!

憂鬱症簡介

關於憂鬱症的起因目前為止醫學上還沒有非常明確的論點,也沒有方法可以預測憂鬱症的出現,但普遍認為憂鬱症是基因及環境複雜的交互作用下所產生的結果。平時我們自己對於”感到憂鬱”及”憂鬱症”之間的區別或許不是那麼的了解,那我們可以藉由以下幾點來評估自己是否有憂鬱症的傾向:心情低落、對於平時喜愛的事物失去興趣、食慾改變、覺得沒用或過度的罪惡感、睡太多或太少、難以專注、躁動、遲鈍、失去活力、重複出現自殺的念頭。如果你符合超過5種上述的情況,可能代表你需要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進行更進一步的診斷與治療!

對抗憂鬱症

研究指出,心理疾病患者平均需要花費10年的時間才願意就醫、尋求更進一步的幫助,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莫過於對於憂鬱症的誤解,認為憂鬱症非常丟臉,是弱者的象徵;同時,似乎我們常常會需要”理由”才能擁有覺得沮喪、憂鬱的權利:若今天我們沒有理由的感到沮喪,或許有人會認為我們心理素質太過軟弱,因而被定位到”草莓族”的群體裡。因此,不少人因為害怕他人的眼光,而不願去尋求更多的幫助。但事實上,憂鬱症並不因為心裡素質不夠強大所造成的,憂鬱症(至少有某部分)是來源於腦部化學物質的失衡以及基因上的影響,因此這並不是你想甩就能輕易甩掉的症狀。

憂鬱症現況與治療

研究資料顯示,憂鬱症佔全世界人口約3%,並且其中有15%死於自殺,同時憂鬱症也被WHO指名為需要被重視的三種疾病之一(另外兩個為心血管疾病及愛滋病)。台灣因憂鬱症就醫的人口逐年上升,107年達到了40萬就醫人次,其中女性為男性的2倍,主要好發於45~64歲。據估計,只有兩成的憂鬱症患者有向外尋求協助,同時,由於對憂鬱症的認知不足,在治療的供給面資源也相當不足。憂鬱症對於社會的影響相當巨大,台灣一年因憂鬱症所造成的損失已經超過350億元,需要政府與社會大眾共同的努力,才能將損失降到最低。

憂鬱是人之常情,是人性的其中一面,既然生而為人,那何需過度的抵抗自己的本性呢?跟大家分享在TED Talk 的演講影片中,讓我非常印象深刻的一句話:Being strong is killing us。 只堅強並不是不好,只是要記住,我們都是人,都有擁有憂鬱沮喪的權利,不要讓這個社會綁架了你的情緒!最後,希望大家都能遠離憂鬱症的困擾,擁有更快樂自由的人生!

資料來源:社團法人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