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are two kinds of people on the road to learning English. Which one do you want to be? |Book Summary: Mindset
美國知名電視訪談節目Impact Theory™的主持人Tom Bilyeu曾說過,他的成功是他讀過的書的總和,而其中 ‘Mindset’ 是影響他最深遠的一本書。
我就是看了這集的訪談,才跑去讀它的。
讀完之後我認為這本書最值得的點是它讓我仔細思考我是哪種人,並且有哪些地方的心態是我需要調整的。
那就二話不說,一起來看這本書吧!
Fixed Mindset vs. Growth Mindset
作者Carol Dweck 在書中一開始就介紹了有這兩種心態的存在。
有Fixed mindset 的人相信一個人的潛力是由基因決定的,也就是說在出生時就已固定,後天的努力能改變的有限。
例如Michael Jordan 拿下 6 枚NBA 冠軍戒指是因為他有完美的身高+運動細胞+籃球天賦。因此他的成就與運動表現不是一般人靠努力就可以達成的。沒有那樣的才能,夢想達到那樣的境界是不切實際的。
有Growth mindset 的人並不是不相信基因,而是認為基因不會限制一個人的成就。Jordan 有身高是事實,但今天假設他不是一個熱愛籃球的人,而且也沒有練了比任何人都還要多的 Fadeaway shots 的話,今天我們會不會知道得個名子還很難說。
事實上我最近閱讀的一本書有提到,其實很多我們本來相信是由基因導致的因素,數據顯示『飲食』反而才是關鍵。像是很多人認為東方人體型普遍矮小是基因的關西,但有研究報告指出在許多西方國家中,每位發育期孩童平均每年牛奶攝取量是東方國家中的4~5倍。牛奶本身就含有豐富的生長激素,加上畜牧業為小乳牛施打的生長激素,也會跑到牛奶裡面。證據就是他們觀察一些日本人移民到荷蘭的後代,發現在當地生長的第二代之後的體型,骨骼密度的平均值已經跟本地人一致。
讚美對方的『努力』而不是『資質』
有一分研究觀察當孩童把一件事情做好時被讚美的方式。
經常被讚美很聰明,有才華等等字眼的孩童,久了會為了維護 「聰明」 的形象而不願意接受新挑戰,且會不斷地想再次證明自己值得這樣的讚美。也就是形成了所謂的Fixed mindset。
相反的,當讚美著重於付出的努力時,孩童傾向於挑戰更困難的任務,即使失敗了,也會嘗試花更多時間與心力來找出解決辦法。結果就是一次比一次更進步。也就是所謂的Growth mindset。
心態何時開始形成?
另外一項實驗,科學家給孩童們解拼圖,從難度最低的開始破解,解開了的孩童可以選擇下一張拼圖要挑戰難度更高的還是維持現狀。解不開的人可以選擇要下降一個難度,還是要求提供線索。
在最一開始難度還很低時,幾乎所有孩童都會選擇繼續挑戰下一個難度。但當難度逐漸增加,出現了兩種人:
第一種人,第一次解不出來的時候會要求線索。解開後選擇繼續待在同個難度等級或是要求下降難度。
第二種人,解開後繼續挑戰下一個難度。
由此可見,Fixed Mindset 與 Growth Mindset 很早就進入到我們的系統,影響我們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決定。在進入學校前,家庭教育就是關鍵。
科學家們持續觀察同一批受試者一直到他們大學畢業後找到第一份工作。發現第二種人無論是在學業上,校內校外表現,一直到工作收入,都比第一種人高出許多。
我們都同時擁有這兩種心態
這也是這本書讓我思考最多的地方。拿我個人來說,我在運動與學習語言方面一直都是以Growth mindset 來思考,但在科技上面我知道我一直都是很 Fixed Mindset 的認定自己就是科技白癡。
我們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熱情,會有不同的心態也是很正常的。這些心態可能很早就形成,左右我們的思考而我們都不自覺。結果就是我們在由 Growth mindset 主導的領域不斷進步,而不擅長的領域則一直都很不擅長。
改變心態
本書後半部也有提供方法跟實例。本來由 Fixed Mindset 主導的人下意識的從小地方開始改變心態,加上改變一些習慣,便可以向自己證明是個有Growth mindset 的人。藉由複利效應,慢慢的在更多事情上都將心態調整成 Growth mindset 。
相反的,Growth mindset 也有可能轉換成Fixed Mindset。一個人得冠軍後要如何處理高潮後的低潮,準備迎接等級更高的挑戰,是冠軍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最容易跌入 Fixed Mindset 的魔掌的時候。這也是為什麼得過冠軍的人不少,留在那裡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避免掉入 Fixed Mindset 的關鍵就是認知到只有當你沒從失敗中學到任何東西時,才是最大的失敗。並且勇於面對失敗。
太害怕失敗的話就問自己一個問題: “If I’m SOMEBODY when I’m successful, then WHO AM I when I fail? “
想當哪種人,由你決定
自從越來越多有關「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的研究被發表,人們也開始相信學語言最好的機會是小時候,長大後才學的一定會有口音而且沒辦法跟從小開始學的人相比。
我個人選擇以 Growth mindset 的角度來看待,持續修正自己的發音,透過大量閱讀來增加字彙,並且不要放過任何練習的機會。
當然我並不是主張只要努力,就可以打破神經可碩性的限制。
作者的用意也不是要告訴我們只要付出足夠的努力,每個人都能成為下一個Michael Jordan。
而是要告訴我們,每個人的潛力都是未知的。因此我們不應該透過已知條件來設定自己的極限。因為你永遠沒辦法被知道,經過日復一日的練習與努力,你最終會達到哪裡。